“逆商”创始人保罗·史托兹:

管理者如何赢在逆境时代

HBR-China管理大家谈专访

如何与层出不穷的“黑天鹅”与“灰犀牛”共处,已成为当代领导者的必修课。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里,谁能更快适应、扛住压力、逆流而上,谁就更可能赢得未来。后疫情时代,保罗·史托兹(Dr.Paul Stoltz)博士在1987年提出的逆商(Adversity Quotient)概念及方法论尤为前瞻。近40年来,他不断打磨逆商理论框架和工具,帮助全球500强企业和无数领导者化危为机。

如今已近七旬的史托兹博士,依旧保持着令人惊叹的活力。他热衷于铁人三项和Waveski极限冲浪。这不仅是对体能的挑战,更是他以身作则践行高逆商理念的真实写照。他的存在本身,就是AQ最有力的注解。

当逆境从一时困境演变为新常态,管理者如何成为勇敢的攀登者,而非扎营者或放弃者?在本期「管理大家谈」与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文版的深度对谈中,史托兹为身处混沌中的领导者勾勒出一张“逆境生存与成长”的行动地图。


问:在后疫情时代的持续动荡中,越来越多企业将“逆商”列为领导力核心指标。您如何看待AQ在当前商业环境中的关键角色
??

➤ 答:这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亲历的重大转变。自疫情以来,企业与管理者对AQ的关注几乎呈现“爆发式增长”——短短几年,相关培训和评估需求增长近五倍。这不仅表明人们开始正视逆境对组织与个人的影响,也意味着AQ已从“加分项”变为“必修项”。

AQ是世界上首个用于商业化测量和提升“人类韧性”的系统工具,以其中的金字塔模型“逆境行动模式”为例:管理者在应对逆境时,不同层级的反应会带来不同效果。最底层选择逃避现实或推卸责任;往上一层是生存型,只能勉强硬撑、被动忍受;接下来是应对型,他们停止抱怨,投入精力维持“头部在水面之上”,但缺乏成长性;第四层是管理型,开始主动寻求支持,运用资源与工具来管理逆境;而最顶层是驾驭型,即那些具备高AQ的领导者,能够将逆境转化为组织进化的燃料,带领团队达到本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
虽然AQ的概念提出已逾三十年,但它的内核始终在进化。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“反应力”而非单纯的“韧性”——即在关键时刻迅速作出最优反应的能力。在面对一切问题时,若领导者能够以最顶层的反应力,驾驭挑战,将逆境转化为组织进化的燃料, 组织才能具备真正的适应性、敏捷性和成长性。

问:在实际管理中,企业应如何识别和培养具有高逆商的人才,尤其是在人员流动和节奏快的行业?

➤ 答:首先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环节就引入AQ评估。我们曾向全球领导者提出一个假设:如果只能在两类候选人中择一,一位是技能完美却逆商偏低的人,另一位是AQ超群但略有短板的人,你会选谁?结果显示,98%的受访者选择了后者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我们还问他们:“为了获得一位真正具备高AQ的核心人才,你最多愿意用几位普通员工来交换?”答案的平均值是——7.2。而在高管群体中,这一数字高达8.4。这说明,高AQ人才的价值,早已远超传统能力画像所能覆盖的范围。

至于如何培养?我们使用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策略,叫做“逆境脚手架”(Adversity Scaffolding)。就像训练新人不能一来就举起沉重的杠铃,我们会设定分阶段的挑战任务,让员工逐步积累“心理肌肉”,从而在试错中不断增强逆商。这种方法的本质,是以恰当的挑战激发成长,让人跌倒、总结、再出发。

问:您观察到东西方的组织和文化在建设韧性方面有哪些主要差异,有哪些可互相借鉴和学习之处?

➤ 答:无论东西方,几乎所有文明都认同:逆境是使人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但不同文化对“逆境”的定义和应对方式差异显著,也深刻影响了AQ在组织中的应用。比如,新加坡领导者倾向于以系统性、数据化的方式实践AQ;而在马来西亚、印尼等文化中,AQ更多与家庭、健康、集体幸福等整体福祉相关联,即便在商业环境中也强调“人”的整体状态。在一次拉丁美洲的培训中,我分享香港有人因经济骤变轻生的案例,结果引发哄笑。一位现场资深领导者解释:“在我们文化中,真正的逆境不是失去金钱。钱财来来去去,真正重要的是家庭是否安好。”这个对比让我意识到:文化如何定义逆境,将直接影响人们如何面对它,也影响AQ的激发方式。

除了国家之间,组织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。例如,我们发现企业家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AQ,可能因为他们面对失败和不确定的频率远高于一般职业。而在教育机构中,AQ水平整体略低,这也反映出其面对外部挑战的方式更倾向于“防守”。

问:Z世代面临更加内卷的职场和严峻就业形势,意义感与自主性往往比单纯的“坚持”更重要。AQ的叙事方式如何能更好地与他们共鸣?

➤答:Z世代经常被误解为缺乏韧性、容易放弃。但我始终相信,他们不是不愿努力,而是还没找到足够强大的“Why”,即内在动机与目标感。

在我们的培训中,我常会请年轻人自评两个指标:“你的Why有多强?Try(努力程度)又有多少?”很多人会说:“我曾经是8分,现在只剩3分了。”如果Try远远大于Why,人就会快速进入倦怠状态,最终放弃。反之,当Why和Try都在高位,他们会为目标不惜一切、全力以赴。

AQ的价值就在于,它是“由内而外”的激发系统,帮助每个人厘清自我驱动力,并将其与组织目标联结。当你的Why够强,不论是为了家庭、健康还是成长,最终都会反哺团队与企业。

在这个变化剧烈的时代,Z世代需要的不是“喊口号”,而是一套能帮助他们判断方向、科学分配能量的工具。真正的“坚持”,不是死磕到底,而是像登山者一样,学会在关键节点“评估—调整—重启”,这正是高逆商的行动逻辑。

问:当今高压的商业环境让许多领导者处于持续变革的焦虑中。BANI时代领导者应如何让自己和团队保持健康心态?

➤ 答:当我们用“BANI”(脆弱、不确定、非线性、不可理解)来描述世界时,其实也在强调我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。但我常说,与其焦虑,不如“关切”。焦虑让人停滞,关切才能激发行动。面对剧变、压力、情绪耗竭,AQ提供的是一种心理免疫系统。特别是CORE模型(掌控感、担当力、影响度、持续性),能够引导人专注于可控因素、主动承担责任、放大正向影响,从而更快恢复状态。当你真正拥有高AQ时,焦虑就不再是问题的核心,因为你已经学会如何行动应对。

我喜欢以Waveski冲浪做比喻:面对汹涌浪潮,新手第一反应是停下试图求稳,结果更容易翻覆;但真正保持稳定的方式,是持续划桨,迎浪而上。这正是AQ所倡导的应对姿态:行动带来掌控感,前进本身就是稳定。

此外,AQ的另一个深层价值,是帮助人们建立“基于经验的自信”,而非空洞的自负。真正的韧性不是喊口号,而是在一次次小挑战中积累、沉淀出来的踏实信念。这种自信带来谦逊和使命感,也让组织更具生命力。

当然,AQ不是万能解药,但它确实是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底层能力体系。越是在动荡中,这种能力就越珍贵。正因如此,我始终致力于推动AQ的全球化实践。因为我相信,只有当它真正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,我们才有能力跨越时代的不确定性。

原文发布于2025-07-02《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》公众号